在深圳从“增量扩张”向“存量提质”转型的进程中,城市更新既是空间重构的引擎,也面临着集体记忆消逝的挑战——不少老街区在拆改中褪去旧貌,承载市民情感的门牌、街巷、习俗随之湮灭。而在盐田区,一场名为“时光机计划”的城市更新实践,正以制度创新破解这一难题,深规院《深圳市盐田区城市更新与记忆空间留存共生研究》通过“5个1”核心价值输出,让居民集体记忆在更新浪潮中“留下来、传下去”。
记忆展厅里的“乡愁载体”:从具象留存到情感认同
走进盐田三四村和西山吓村旧改项目的回迁体验中心展厅,旧门牌、旧门板静静陈列,“时光盒子”里新旧照片对比鲜明,纪录片循环播放着拆迁前村民的日常、年宴等节庆习俗。“总要让老一辈留个念想,让后人看见故土旧貌。”项目工作人员的话,道出了记忆留存的初心。除了实物与影像,项目还对宗祠等承载村民情感的场所进行原位保留,实现集体记忆空间的再生演绎。
这种留存并非简单的“文物陈列”。深规院项目组负责人表示,其本质是建构基于场所精神的集体情感认同——通过老物件、老空间唤醒居民归属感,为城市更新注入内生动力。更重要的是,记忆载体正转化为文化资本:历史遗存活化催生文旅新业态,场所叙事吸引要素集聚,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,这也是深圳湖贝片区活化、南头古城复兴等案例的进阶实践。
“时光机计划”破题:制度创新守护“非紫线记忆”
盐田区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到现代都市的变迁,大量旧城亟待更新,但街巷肌理、平民建筑等“非紫线记忆载体”,因难以契合现行文物评估体系,长期缺乏保护指引。2019年底,盐田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启动课题研究,推出“时光机计划”,从制度层面构建记忆空间留存共生体系,形成“5个1”核心价值输出:
其一,制定“6+8+1+X”记忆空间留存标准规范。通过文献研究与公众调研,将抽象记忆具象为特征建筑、场所空间、自然林木、事件记录四大核心要素,明确资料收集的内容、格式与技巧,构建全流程影像数据库。
其二,搭建可视化记忆空间留存查询平台。整合更新项目记忆资料,让市民可随时查阅城市记忆档案,打破“记忆只能口耳相传”的局限。
其三,建立基于更新节点的共生管控体系。按记忆元素丰富度,将更新项目分为“历史人文类”“城市印记类”(重点)与普通两类,在计划申报、专项规划、建筑设计、竣工验收四大节点实施差异化管控——如重点项目需编制“记忆空间共生专篇”,推动记忆元素融入景观设计。
其四,打造市民与记忆空间互动的时空对话系统。通过展厅体验、纪录片放映、记忆墙展示等形式,让市民在触摸旧物、观看影像中与历史对话,而非被动接受“冰冷的现代空间”。
其五,完善引导存量更新传承城市记忆的奖励机制。针对更新主体制定操作手册,明确记忆留存的工作要点与成果要求,以正向激励推动其从“要我留”变为“我要留”。
为高密度城市更新注入温度
作为深圳首个非紫线类城市记忆留存共生的制度探索,《深圳市盐田区城市更新与记忆空间留存共生研究》跳出了拆与留的二元对立——它不追求鸿篇巨作的改造场面,而是聚焦老街巷、肠粉铺、大榕树等“微小记忆载体”,让城市更新不仅有高度,更有“温度”。
当更多城市在更新中开始追问“我们从哪里来”,盐田的实践已给出答案:唯有让集体记忆成为空间的文化基因,才能让市民在现代化浪潮中不丢乡愁,让城市在迭代升级中始终保有独特的人文底色。